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情人瀑布夺命怪病事件9 - 类鼻疽病(Melioidosis)
2010-08-23 疫情最新近況:
卫生部疾病控制总监洛曼哈金医生表示,近来钩端螺旋体病所造成的死亡数字是过去6年来的3倍。
洛曼哈金同时表示,感染类鼻疽病病患的死亡率高达40至60%,而钩端螺旋体病患者死亡率约5至40%。钩端螺旋体病患若能及早医治,痊愈机会很高。
一名17岁的少年七月中在吉打瓜拉尼浪本查札寧瀑布嬉水后,疑感染钩端螺旋体病,于8月21日不治身亡,成为吉打第二位因此病症逝世者。
另一名来自槟城卫生局的30余岁官员,疑在华玲的拉达峇都瀑布嬉水后感染此病,于8月初於大山脚医院去世。
---------------------------------------------------------------------------
本篇主要说明类鼻疽病(Melioidosis)的临床表现。
感染了类鼻疽杆菌,临床表现呈现极端性差异。从没有症状的隐匿性感染,到致命性的急性败血症,或慢性的化脓性感染都可出现。
本病的主要是以受侵害器官化脓性炎症和结节为特征。急性感染时,可在体内各部位发现小脓肿和坏死灶。亚急性和慢性感染病变限于局部,常见于肺脏,其次是肝、脾、淋巴结、肾、皮肤,其他如骨骼肌、关节、骨髓、睾丸、前列腺、肾上腺、脑和心肌也可见到病变。
临床表现多样化,可分下列几种类型:
1. 隐匿性感染: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但血清中可测出特异性抗体。
2. 急性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细菌从破损皮肤感染人体后,在局部形成结节,同时并发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患者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然后迅速发展为急性败血症。
3. 急性败血症:糖尿病、酗酒、吸毒等免疫功能低下者,常出现本型病症。起病突然,寒战、高热之后,头部、躯干和四肢皮肤出现潮红、紫绀或发生小脓疱。若合并肺炎,常伴有严重呼吸困难、剧烈头痛、咳嗽及胸痛。同时出现肺、肝、脾及淋巴结脓肿。也可出现关节炎、脑膜炎、腹痛、腹泻、黄疸、肝脾肿大、皮肤脓肿等。
4. 急性肺部感染:病情轻重不一,轻症为支气管炎,重者发展为病情凶险的坏死性肺炎、肺空洞。起病急,症见头痛、食欲不振、全身酸痛、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
5.慢性化脓性感染:急性感染后形成多处化脓性病灶。脓肿破溃可形成瘘管,长期不愈。病人逐渐消瘦衰弱。
2010年8月22日星期日
情人瀑布夺命怪病事件8 -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8月17日,吡叻州行政议员拿督马汉顺说,卫生局为州內12个国民服务营进行抽样化验后发现,位於江沙、务边和美罗的3个营地,出现钩端螺旋体病菌或类鼻疽病菌,目前没有营员患病。
另外,报告指出:霹州今年1月至6月共有170宗病例,13宗死亡。去年则有280宗病例,19宗死亡。--------------------------------------------------------------------------------------
本篇主要说明钩端螺旋体如何破坏人体器官功能及其临床表现。
潜伏期2~30天,一般7~12天。
钩端螺旋体经破损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通过淋巴系统或直接进入血流繁殖,繁殖的同时也产生毒素,人类全身血液成了毒血,出现毒血症状群,形成起病早期的钩体败血症。
隨着血流,广泛侵入人体几乎所有的组织器官,尤其造成肝、肾、肺、脑等实质器官的毛细血管损伤。视那一个器官最先被钩端螺旋体破坏,便出现相应器官的疾病。
一、早期(钩体血症期)临床表现:
多在感染病菌3天内出现:
1. 发热:起病急,伴恶寒及寒战。体温可高达39℃。
2. 头痛、肌痛:头痛明显,全身肌肉痠痛,尤以腓肠肌、颈肌、腰背肌、大腿肌及胸腹肌等部位常见。
3.全身乏力,腿软特别明显,甚则行走困难、不能下床活动。
4.眼结膜充血,有两个特点,一是无分泌物,疼痛或畏光感;二是充血持续,在退热后仍持续存在。
1. 发热:起病急,伴恶寒及寒战。体温可高达39℃。
2. 头痛、肌痛:头痛明显,全身肌肉痠痛,尤以腓肠肌、颈肌、腰背肌、大腿肌及胸腹肌等部位常见。
3.全身乏力,腿软特别明显,甚则行走困难、不能下床活动。
4.眼结膜充血,有两个特点,一是无分泌物,疼痛或畏光感;二是充血持续,在退热后仍持续存在。
5.腓肠肌压痛,双侧或单侧。轻者仅感小腿胀,压之轻度痛;重者小腿剧痛拒按,不能走路。
6.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腹股沟、腋窝淋巴结。多为黄豆或蚕豆大小,压痛,但无充血发炎,亦不化脓。
本期还可同时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纳呆,腹泻;呼吸系统症状如咽痛,咳嗽,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部分病人可有肝、脾肿大,出血倾向。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
约在起病后3~14日:根据钩体所累及的器官不同,可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类型的併发症。
1. 流感伤寒型 :类以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伤寒。
延续早期(钩体血症期)的临床表现。怕冷、发热(38~39℃)、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全身肌痛(腓肠肌痛尤为显著),并伴有鼻塞、咽痛、咳嗽等类似感冒症状。自然病程5~10天。
少数病患兼有消化道、皮肤、阴道等处出血。
部分患者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泻。病重者有低血压或休克表现。
2. 肺出血型 在钩体血症基础上,出现咳嗽、血痰或咯血。可分肺普通出血型(肺小出血型)、肺弥漫性出血型(肺大出血型)。
(弥漫性肺出血型钩体病患者,整片肺切面几乎全部呈出血实变,就像血凝块)
3. 黄疸出血型 临床以黄疸出血为主,病死率较高。主要受损的器官是肝脏与肾脏。
(黄疸患者皮肤及眼结膜染黄)
病后3~7天,肝脏受损而出现黄疸,80%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常见有鼻出血、皮肤和粘膜瘀点、瘀斑、咯血、尿血、阴道流血、呕血。
严重者消化道出血引起休克而死亡。
少数患者在黄疸高峰时同时出现肺大出血。
本型的70%~80%的病例累及肾脏,肾功能衰竭是黄疸出血型常见的死因,约占死亡病例的60%~70%。
本型 20%~30%的病例尚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
4. 肾功能衰竭型
临床症状以肾脏损害较突出,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尿、尿闭、氮质血症、酸中毒。严重病例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5. 脑膜脑炎型 临床上类似于无菌性脑膜炎。
以脑炎或脑膜炎症状为特征,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呕吐、腓肠肌痛、腹泻、烦躁不安、神志不清、颈项强直等。
三、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恢复期: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退
少数病人热退了之后,几天內至3个月左右,再次发热,并出现以下症状,称后发症。
1. 后发热
在第1次发热消退后1~5天,发热(38~38.5℃)再现,无论用药与否,发热均在1~3天内消退。
极个别病人可出现第3次发热(大约起病后18天左右),3~5天内自然退清。
2. 眼后发症
发病后1周至1月,以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为常见,巩膜表层炎、球后视神经炎、下班体混浊等也有发生。
3.神经系统后发症
⑴反应性脑膜炎 少数患者在后发热同时伴有脑膜炎症状,但脑脊液检查正常,不治也可自愈。
⑵闭塞性脑动脉炎 又称烟雾病,是钩体病神经系统中最常见和最严重后发症之一。
钩体病高峰期后4~9个月出现症状。表现为偏瘫、失语、多次反复短暂肢体瘫痪。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大脑前中动脉近端有狭窄,多数在基底节有一特异的血管网。尸检脑组织中偶可找到钩体,预后较差。
除上述神经系统后发症外,尚有周围神经受损、脊髓损害的报道。
4. 胫前热 极少数病人的两侧胫骨前皮肤于恢复期出现结节样红斑,伴发热,2周左右消退。与免疫反应有关。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情人瀑布夺命怪病事件7 - 大雨水灾后易发生的疫病
8月7日,卫生部正式将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和类鼻疽(Melioidosis)病列为必须向卫生部呈报的疫病,如同骨痛热症、A(H1N1)型流感一样。
8月7日,吉打州计约百宗病例,死亡一人。吉打瓜拉尼浪再宁河水疑被钩端螺旋体及类鼻疽菌污染而关闭3个瀑布。
8月9日,吡叻州行政议员拿督马汉顺指出,吡叻州今年至5月共有106宗病例,其中有7人死亡。
去年2009年州內共有208宗病例,造成19人死亡;目前有2名年龄分別61岁的男性和53岁的女性病者,在怡保端姑拜浓苏丹后医院就医。
8月10日 ,槟城一名曾经到高渊武吉班卓森林公园游泳的青少年,怀疑染上类鼻疽病,槟州森林局从上8月5日开始, 贴上告示,暂时关闭公园。
8月10日 ,槟城一名曾经到高渊武吉班卓森林公园游泳的青少年,怀疑染上类鼻疽病,槟州森林局从上8月5日开始, 贴上告示,暂时关闭公园。
8月13日,砂州第二财政部长兼环境与公共卫生部长拿督斯里黄顺舸透露,诗巫湖滨公园的湖水和丁氏山庄一池塘,经证实含致病菌。
目前资料显示:彭亨、吉打、吡叻、槟城、砂劳越各州已接获有关的地方性疫情。
除了我国之外,近几年來,台湾、澳洲、新加坡、泰国等地都发生致命的疫情。
台湾:
台湾十分注重防疫类鼻疽病,台湾行政院卫生署的疾病管制局全球资讯网定期发佈各类传染病疫情。
据统计2010年台湾类鼻疽累积病例12例,2人死亡。
2009年 88风災,就有 44例, 9例死亡。
2008年因卡玫基台风,也有 45例, 4人死亡。
2005年时有海棠台风,也有 76例,且有 19人死亡。
2001年至2004年间,通报了57件病例,其中35例为确证病例。
凡台风大水灾之后,南台湾的疫情显注增加。
新加坡:
2004年1~7月,新加坡发生类鼻疽,其中发病人数57人,死亡人数23人,病死率达40%,比"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还要高出3倍之多,当时新加坡政府甚至怀疑有人故意散播类鼻疽杆菌作为生物武器。新加坡媒体说,04年3月份的降雨量打破了1913年所创下的记录。
澳洲:
世界疫症情报网2010年5月6日报导,今年首四个月澳洲北部准州录得72宗类鼻疽个案,当中10人死亡。较去年同期增加超过2倍。澳洲北部11月至第二年4月为湿季,通常会发生20-30例类鼻疽,常导致2-4人死亡。
泰国:
泰国每年有超过三千人罹患此病,多发于经常与水、土地以及大自然接触的农民。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啸之后,泰国南部的攀牙报告了5宗类鼻疽个案,患者曾在海啸期间吸入海水。
远至欧洲的芬兰,也报告了三宗类鼻疽个案。患者都是在04年12月月海啸期间,前往泰国西南沿海旅游时感染,当中两名患者是伤口受到细菌感染,另外一人则曾在泥泞的水中吸入污水。
2010年8月9日星期一
情人瀑布夺命怪病事件6 - 类鼻疽杆菌有“定时炸弹”之称
2010年8月7日,彭亨州地方政府、环境及卫生委员会主席拿督何启文指出,虽然当局已解除双溪热力( Sungai Jerik) "情人瀑布" (Lubuk Yu)瀑布钩端螺旋体病和类鼻疽病防疫管制,但劝告155名曾参与瀑布搜救工作的人士仍需特別关注本身健康状况,尤其糖尿病患者。
“我们也不知道这些病菌会不会復发,或潜在其他併发症。”
卫生部既然已清楚造成本病的菌种,应该很清楚本病的潜伏期及癒后情況。
首先,钩端螺旋体病比较单纯,人类感染了钩端螺旋体,潜伏期1~30天,一般7~12天发病。 也即是说,过了一个月,如果没有任何钩端螺旋体病症状,便不必担心会不会病发。
但是,类鼻疽菌是条件致病菌,感染后潜伏期的长短不同。人类感染了类鼻疽菌 ,如果感染量大、本身又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诱因,潜伏期为3~4天,可呈急性暴发型;如感染量少,免疫力好,病菌也可长期呈无症状的潜伏,遇抵抗力下降时,可突然发病,目前已知的潜伏期最长可达29年。
1912 年,首例类鼻疽在仰光被报道。Whitmore 和 Krishnaswami 第一次在死亡病例的肺、肝、脾、肾和皮下组织解剖中,发现此致病菌,并命名为"Bacillus pseudomallei"。
1913年,在我国吉隆坡及新加坡便已发现人与畜牲也感染了此菌。所以,本菌在我国的发现历史可谓久远。
1932年,Stanton和Fletcher 把此疾病泛称为Melioidosis,源自希腊文 "melis'',意思是驴子的瘟热。
1948-1954年,侵越法军报道了100例类鼻疽病。战争结束后,法军返国,远至70年代中期,这些法国军士在巴黎尚发生至少有2人发病死亡,潜伏期长达29年。
越战期间,当年侵越美军中有9%在越南感染了类鼻疽杆菌,有的在越南很快发病而死亡,有的则是细菌潜伏在体内,回国后相继发病,其中有病例在十年后病发。 因此类鼻疽菌被美国兵称为越南的“定时炸弹” (Vietnamese time bomb)。
2010年8月8日星期日
情人瀑布夺命怪病事件5 - 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是高危易感群
类鼻疽病原菌
彭亨州小镇双溪热力( Sungai Jerik) 的"情人瀑布" (Lubuk Yu)钩端螺旋体病和类鼻疽病再添一亡魂,一名曾经参与打捞溺毙案尸体工作的民眾,因类鼻疽病菌引发败血症引发脑部大量出血,週四(8月5日)下午4时35分宣告不治。情人瀑布疫情统计,22起疑似病例,10起确诊病例,8例死亡,扣除一人在家未检查死亡病例,染病死亡率高达70%。
彭亨州地方政府、环境及卫生委员会主席拿督何启文指出: 第8名死者莫哈末法兹里哈山死前情况,他在7月1日发烧入院,之后因呼吸困难被转送加护病房,情况一度好转,岂料,前几天又恶化。“死者也是糖尿病患者,可能有併发症或其它连带性影响,我们未能確定。”
8名受感染的死者本身均是糖尿病患者,何启文提醒患有这类慢性病的人士应特別注意。另外于7月21日感染类鼻疽菌的15岁少年,也是糖尿病患者。
台湾近年來也十分注重防疫类鼻疽病,今年台湾类鼻疽累积病例12例,2人死亡;去年 88风災,就有 44例, 9例死亡;2008年因卡玫基台风,也有 45例, 4人死亡; 2005年时有海棠台风,也有 76例,且有 19人死亡。 据统计数据显示,六成以上的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上个月台湾最新的类鼻疽病死亡病例,也是糖尿病患者。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是类鼻疽病菌的易感群?而且患病致死率如此之高?
类鼻疽菌有着独特的生长方式,我们可以在培养类鼻疽菌的实验中看出。类鼻疽菌在最早的24小时,形成正圆形,中央微隆起,呈光滑型菌落,48~72小时 后变为粗糙型 ,类鼻疽菌的表面出现蜂窝状皱褶,并呈同心圆状辐射。再进一步研究这些蜂窝状皱褶纤维样的物质,原來是界限完好的糖质管状物。換句话说,类鼻疽菌聚在一起繁殖,并披上一层糖管状的糖衣,伪装成蜜蜂窝。这样,便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防卫大军--吞噬细胞。细菌由其糖质保护,吞噬细胞以为那是身体里的糖分子,所以类鼻疽菌不能被吞噬细胞有效吞噬。故此类鼻疽菌又被称为"伟大的模仿者"(The great imitator)。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高糖分,正好是类鼻疽菌制造他们美丽糖衣的來源。
血液遍布全身,类鼻疽菌随血液循环,无孔不入,形成菌血症及败血症,并进驻各个含丰富微血管的脏器繁殖。
此外,类鼻疽杆菌具有几种毒力:一为不耐热的外毒素,包括坏死性毒素与致死性毒素;二为耐热的内毒素及几种组织溶解酶。糖尿病患者本身易具有微循环障碍,类鼻疽杆菌正好在这些脆弱的部位大肆破坏,导致各脏器的损伤、坏死、衰竭。
2010年8月5日星期四
情人瀑布夺命怪病事件4 - 防疫措施
类鼻疽菌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彭亨州小镇双溪热力( Sungai Jerik) 的"情人瀑布" (Lubuk Yu)于7月22日动员52人,包括马兰县议会、野生动物保护局、卫生局、森林局、兽医局及水务局,在瀑布区方圆500公尺內展开消毒工作、清理垃圾等防疫工作。8月3日,宣布解除该区的钩端螺旋体病和类鼻疽病防疫管制,但瀑布区仍未重新开放。
截至8月4日,在情人瀑布的疫情中,当局总共接获22起疑似病例,当中有7人不治逝世,2人目前仍在留医,其中10起证证实感染病例(6起感染类鼻疽,及4起同时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和类鼻疽病。)另外11起报告呈阴性,另外1起因死者在家中逝世,无法进行检验。从数据中显示,10例确诊病例中有6人不治身亡,染病死亡率高达60%,这是令人惊心的数据。
与此同时,各地也发生了钩端螺旋体病和类鼻疽病疫情,并且也有死亡病例:
1. 彭亨州文冬金马苏新村:15岁少年黄伟健7月初在学校踢足球,跌伤右脚膝盖,伤口感染细菌,7月21日病发身亡,通过一周培养细菌检测,证实死因主要是受到类鼻疽感染。
2. 砂劳越:砂州第一副首席部长丹斯里陈康南7月31日证实,砂州今年首29周接获 36 宗疑似感染类鼻疽病病例,3宗呈阳性的确诊病例,其中2宗死亡病例。(砂州2009年发生74宗钩端螺旋体病和类鼻疽病,主要是发生在民都鲁、加帛和诗巫,没有死亡案例。)
3. 吉打州瓜拉尼浪:瓜拉尼浪本查再宁森林保留区7月8日关闭3个瀑布区,吉打州卫生局局长马祖基依沙8月4日向媒体证实,吉打州有一人感染类鼻疽病逝世,目前还有4名病患留医观察。
以上数据显示,今年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和类鼻疽病的死亡病例,至少已达至11人。似乎只有在有死亡病例的出现下,才会获得媒体报导,接着才会引起有关当局的重视。虽然钩端螺旋体病和类鼻疽病不是大规模的传染病,但这种地方性传染病致死率奇高。一旦有疑似病例,医院、卫生防疫单位应第一时间公布详情,并劝导疫区当地居民如何防疫。一旦有确诊病例,更应迅速找出疫源,并立即联合各相关单位进行类似情人瀑布大规模的防疫工作,把疫情的伤害降至最低。
疫区民众应具备预防措施:主要是防止污染本菌的水、土壤、吸血昆虫经皮肤、粘膜感染。
1. 在接触疫区的泥水前,使用防水绷带遮盖所有伤口,穿上防水靴及戴上防水手套。
2. 在可能染菌的尘土条件下工作,应戴好防护口罩。
3. 潜在的带菌动物可将病菌从地方流行区带至新的环境造成污染,流行区来的动物应进行检疫。
4. 接触病人和病畜时应注意防护,对其排泄物和脓性分泌物须消毒。
5. 疫源地应进行终末消毒,并须采取杀虫和灭鼠措施,预防蚊虫滋生。
5. 疫源地应进行终末消毒,并须采取杀虫和灭鼠措施,预防蚊虫滋生。
6. 对可疑受染者应进行医学观察至少2 周。
7. 疫区居民或曾到往疫区的游人,一旦身体有任何不适的疑似症状,应马上就医,尤其是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2010年7月15日星期四
情人瀑布夺命怪病事件3 - 不是老鼠惹的禍
吸血昆虫如蚊子、蚤也可以传播"类鼻疽病"
在情人瀑布发生导致6人死亡,多人染病的事件中,中文媒体起初用"怪病"來形容,后來知道是类鼻疽病及钩端螺旋体病,却不用原病名,代以"鼠尿病"称之。此病真的是由老鼠传染的吗?
到7月15日,彭亨州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主任苏菲医生才表示:类鼻疽菌可经由呼吸吸入带有病菌的灰尘而染病。到底有多少传染途径被有关当局所忽略了呢?
类鼻疽 (Melioidosis) 是由类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人及兽畜都会患上此病,类鼻疽伯克氏菌常见于疫区的土壤和地表水中,不需要任何动物作为它的储存宿主,也可以存活并传染人及动物。
传染源是受污染类鼻疽伯克氏菌的土壤或水,传染方式是通过皮肤伤口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以及吸血昆虫叮咬等感染发病。新加坡曾在2004年发生类鼻疽病疫情,死亡人数23人,当地媒体称之为"泥土病"。传染源以往认为与野生动物有关,如马、牛、羊、鼠类等,但迄今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以上说法。中国及台湾也曾发生类鼻疽病,并没有用其他俗名代替,直呼其名。所以不应该以"鼠尿病"称之,以免忽略其他的传染途径。
从报章报导得知,一名患者陈永盛指出,他完全没有碰到情人瀑布的水,但却也患上此病。当天有近百人出现在情人瀑布进行拯救行动,但是除了消拯队和警方蛙人外,志愿消防队和其他村民一概不得下水,因此根本没有可能碰到河水。他也说,当天蚊子很多,他也被叮咬不少,怀疑是毒蚊所致。有关当局很可能忽略了蚊子这一个传染途,或者有关当局还未发现到蚊子也可以传染类鼻疽病,就像直到7月15日,彭亨州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主任苏菲医生才表示:类鼻疽菌可经由呼吸,吸入带有病菌的灰尘而染病一样。最早只提出瀑布水源、老鼠等动物尿液的接触致病,后來才加入泥土粉尘通过空气吸入也可致病,似乎对此病的传染途径研究得不透澈。
2005年中国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报告"类鼻疽研究近況"指出,类鼻疽病可能有5种传播途径:
①破损的皮肤直接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或土壤,这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吸入含有致病菌的尘土或气溶胶;
③食用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
④被吸血昆虫(蚤、蚊)叮咬(动物实验证明类鼻疽杆菌能在印度客蚤和埃及伊蚊的消化道内繁殖,并保持传染性达50d之久);
⑤有报道认为可通过家庭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
所以人类、动物通过污染的水或土经皮肤外伤感染,偶尔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也可由吸血昆虫叮咬后感染,并不能排除人与人之间通过密切接触而感染。
2010年7月13日星期二
情人瀑布夺命怪病事件2
6000倍显微镜下的 类鼻疽菌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7月12日,卫生部总监丹斯里依斯迈说,参与马兰双溪热力小镇 ( Sungai Jerik) 陆布右 (Lubuk Yu)“诉相思瀑布”打捞溺毙案后出现感染症状的人数依旧维持在13人,即6人相继死亡及7人仍留院治疗(其中1人在家治疗)。
7月12日,另有8人因疑似病例紧急送院,其中包括早前染疾逝世的热血青年胡盛星的母亲郑金花及弟弟胡盛荣,也包括其侄儿及一名朋友。
7月14日,初步的血液检验报告显示,郑金花、胡盛荣母子等没有疑是感染类鼻疽菌,预计7月15日报告出炉后可以出院。又一名当天参与捞屍的消拯员陈汉星疑患类鼻疽病症而送入关丹中央医院。警方入驻情人瀑布入口,禁止游人隨意进入瀑布禁区。
7月15日,彭亨州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主任苏菲医生表示,类鼻疽菌可经由呼吸吸入带有病菌的灰尘而染病。
从媒体上得到的、卫生部发出的有关类鼻疽病的防治资料总是片面及不完整。彭亨卫生局局长拿督罗斯那说明:2000年沙巴州发生46宗确诊病例,2005年及2006年吡叻州也传有多宗类似病例。既然类鼻疽病有那么多的病例,卫生部应该要有详细的应对防治措施,快速的因应行动,及正确向疫区相关单位发佈正确指示,并通知疫区民众全面的预防、准备。
在这里有必要厘清关类鼻疽病的几点。
1. 在情人瀑布发生导致6人死亡,多人染病的事件中,中文媒体起初用"怪病"來形容,后來知道是类鼻疽病及钩端螺旋体病,代以"鼠尿病"称之。此病真的是由老鼠传染的吗?
2. 直到7月15日,彭亨州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主任苏菲医生才表示:类鼻疽菌可经由呼吸吸入带有病菌的灰尘而染病。到底有多少传染途径被有关当局所忽略了呢?
3. 除了把疫区例为禁区,还有什么防疫工作是有关当局应该尽速进行的?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情人瀑布夺命怪病事件1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osis)
事件发生于在彭亨州小镇双溪热力( Sungai Jerik) 富有浪漫诗意的“诉相思瀑布”或称"情人瀑布" (Lubuk Yu)。
6月26日,当地一名青年在情人瀑布溺斃,失踪。搜索队在事发地点找了二天仍找不到屍体。
6月28日,死者家属请巫师在事发地点作法。巫师在失事地点插竹,在巫师作法的同时,一名搜索队村民胡盛星惊见一束长发白影破水一衝而过。胡盛星心中惊恐不安,把事情告知拍挡村长林诚來。
6月30日,找到了溺斃青年屍首。本來事件应该就此结束。
可是,胡盛星6月28日当晚便出现了发烧、足跟疼痛的症候。而且参与捞屍过程的队伍,有十几人相继病倒,症候大多一样,发烧、发冷、肌肉痠痛,甚则脚抽筋、疲乏、胃口欠佳等等类似外感症状。胡盛星后來症状缓解。
7月3日,情人瀑布逝世青年的父亲阿茲占染病去世。
7月5日,村民查卡利亚(58岁)染病去世。
7月6日,村民再那阿比定(50岁)染病去世。
7月8日,村民胡盛星(29岁)染病去世。6月28日染病后症状缓解、看似痊癒。胡盛星7月4日还到蕉芭劳作採香蕉,当天下午突然病重入院,发烧、足跟痛至不能行走。2天后情況好转,本欲出院,7月7日病情恶化,咳嗽严重、呼吸困难,死因是肝、肺感染。
7月9日,村长林诚來(56岁)去世。
7月10日,尚有七人留医。彭亨州卫生局封锁情人瀑布。
由于起源于瀑布的死亡事件,加上已逝者目睹灵异事件,整个村子笼罩在不明死因的恐惧中。直到卫生部公布患者死因为感染了钩端螺旋体(Leptospirosis)或类鼻疽(Meliodosis),人心始安。
7月3日开始有人死亡,许多病人先后出现症状入院,病员在十人以上,卫生部迟至一周以上才封锁疫区,行动明显迟缓。这期间到过疫区的村民、游客不知有多少人,染病人数可能也会上升。虽然疾病不属人传人病种,但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可长达28天,类鼻疽的潜伏期一般3-5天,但也有长达20年以上才发病的,染病不及早医治的话,致命率高。
钩端螺旋体病不是新的病种,是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老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在本国也曾发病过数次,雨季为好发季节,尤其是水災区、水源受钩端螺旋体污染処。
订阅:
博文 (Atom)